(一)前言
2025中国设计星"36进12强"角逐落幕,本次由独立设计新媒体《iDesign绝对设计》特别呈现的赛后专访,将镜头对准舞台之外的创作现场。我们不仅记录成功时刻,更深入探寻他们设计理念的源起、实战中的挑战与对行业未来的独立思考。以下对话,为您呈现中国设计新生代最真实的创作生态与思想脉络。
(二)内敛与先锋的和解
重庆的城市气质里生长出的浓烈,务实,深沉,前卫,人文……都能在罗杨的身上找到切片。他的设计语言,扎根于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,又超越了地域限制,逐渐释放出一种更广大的,独具辨识度的实验性设计能量。与其设计作品中传达出的强烈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空间实验性的前卫表达背后,这位年轻的95后设计师,在个人型格上却始终表现出平静且内敛的克制。
然而当罗杨遇到中国设计星的舞台,他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,先锋内在与含蓄表征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与和谐。
(三)予美于心,星耀于世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等待萌发的种子,而你与时间的交锋,决定了未来你将成为怎样的参天大树。罗杨身上有一股自带的艺术家气质,偏向于安静思考后娓娓道来的不疾不徐。这种特质让插画师、策展、设计等创意性的事业蓝图一度都在他的梦想之内。室内设计师这一多维集合领域,让多元的梦想有了融合的可能性。
秩合予美空间设计研究室便是这一梦想的载体,由罗杨创办于2022年,综合了建筑,室内,平面,品牌策划、标识、展览等复合创意形态。他将所有的热爱写入了“秩合予美”这一名字里,写成了具象的可见,透过空间昭示于世。新锐,且足见锋芒。“秩合”为道,是理性构建的骨骼,代表着对空间秩序与逻辑,以及包容与和谐的哲学层面探索;“予美”则投射热爱,取自古汉语“自己所热爱的事物”的涵义,投身热爱,链接热爱。于罗杨而言,秩合予美不仅是多元创意的实践阵地,更成为一种清晰的态度宣言,真正的设计,终将是理性思考与浓烈热爱的双重合奏。
在这一哲学指导下,罗杨及其带领的秩合予美,在短短几年内,输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创想的空间作品。真正意义上的出圈与飞跃,更得益于中国设计星的舞台,让更大的世界认识了这位实验性创想背后的“执笔人”。这个舞台的节奏与长线,如同一个个引爆点,真正释放了他长久积淀的内在能量。一场又一场的晋级演讲,让罗杨一次比一次自信,站在舞台上去展示内核的优秀,一路过关斩将,晋级36强,然后以944分拿下首个晋级全国12强的名额,成为中国设计星舞台上最耀眼的新星之一。一次又一次对自我的打破,也让这位表征内敛的设计者,从小心翼翼探索如何用语言去演讲表达的迷雾里,清晰地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自洽表达路径。
从“幕后执笔”走向“台前表达”,实现内核与外显的统一,这一路投射了罗杨的成长,也恰恰是中国设计星这一造星平台的魅力所在。中国设计星如同一个发现的舞台,让所有的内在被释放,转译为新的拐点,让那些厚积的才华破茧而出,成为星光下的万众瞩目。
(四)城市记忆与空间实验
人生充满了一个又一个拐点,看似偶然的机遇背后,总有必然的伏笔。如果说中国设计星的舞台给了罗杨飞跃拐点的助力,那么他本身的独一性设计哲学观,是这一舞台上绽放耀眼星光的内燃力。
廖奕权老师称他是一位“实验型设计师”,张耀天老师则评价他为“离设计非常近的人”。中国设计星两位导师的至高评价,精准勾勒出的实验性设计辨识,恰恰是罗杨身上最显性的发光源。他的设计,始终围绕着“城市记忆”与“空间实验”两大核心展开,在理性秩序中注入在地文化的温度与情感链接。他的独特,恰在于总能从不同的命题与现实制约中,找到那条独特的实验性解题路径,将项目难点淬炼为令人惊喜的空间亮点。
从创业初期到如今的小有名气,这类大胆有趣的空间设计实验层出不断。“逃跑抄手”这家重庆街头的28㎡食堂,成为他这一设计哲思的凝练表达。在仅有的5万元预算下,他将思考的底层逻辑回归到空间和商业的本质,用最纯粹的质朴文化符号,去撬动人心的最大共鸣。刻在重庆城市基因里的“红”,从抽象的在地色彩,转译为斑驳的墙板、座椅绳带与地砖;码头文化的集体记忆,被微观化为灯光装置……一系列的在地文化具象化,编织成一条热烈的完整视觉叙事,在原生的、甚至略带破败感的记忆中,唤醒市井情怀。强大的情感共鸣,让品牌的识别即刻锚定,视觉的趣,更是引发了商业源源不绝的长尾流量。
“带着镣铐舞蹈”的现实际遇,总能够让罗杨在极致的限制里交出别样的动人答卷。在杭州的“两条人食志”项目中,他的挑战升级为如何在25㎡的商业体中容纳50个座位,且融合咖啡、馄饨与社交的多元可能。他将解题切入点交给了两个精巧的BOX体块,借助柱网的精确比例,以模块化的组合与拆分,在方寸间成全了咖啡、馄饨与即兴活动等多元变量功能。建筑内退下品牌标识的跳出对街面的引力,“口袋市集”温暖意向与城市的友好对话,及细部巧思对商业和文化的一系列加持,都在昭示着这位设计者创作潜能的无上限。
当罗杨将设计的笔锋转向一次次新的空间创作,这套极具实验探索和情绪联结的设计哲学已内化为一种本能。当他将笔锋转向自己的精神阵地,十三天时间便用手稿快速描摹出心中的秩合予美理想国,对外开放的边界消解,向内安放创作力的松弛,都被一一放入其中;在米林爸爸可颂空间,他立于百年老街的深厚情怀,以叛逆、年轻、前卫的当代场景,更新出品牌的融合基因,整体克制,多点位输出强烈视觉语言的小趣之喜,再次拨动了情绪共鸣的弦……
从深植的精神记忆与文化肌理中提取密码,通过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空间实验,罗杨展开了一场场有趣的当代转译。他的实验性,始终围绕着“秩序”与“热爱”展开,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个体与群体的精神场所。如果说,实用的属性和严谨的运营逻辑,是设计赋能商业价值裂变的基石,那么细节处涌现的趣意与灵魂的共鸣,恰恰是最打动人的注脚,最终引爆成令人惊喜的体验联动。
(五)赤诚如一,多元共生
笃定与热烈,成为罗杨身上的一体两面,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,相互映衬又和谐统一,共同铸就了他独特的创作人格与精神世界。他的空间实验永远建立于实用主义之上,且有着近乎执念的赤诚,不被潮流裹挟,不追逐成本之上的恢宏华丽,更不拘泥于现实的桎梏,始终在寻求限制下的破局之道。“我的工作是分析问题,找到痛点,去寻找一个综合性的解决办法。”正如他对自我设计的理性和精准认识,聚焦于商业空间设计这一细分领域,站位于委托者的角度,却又能坚定地将思考回归到空间本身,于喧嚣的当代大潮里,罗杨如同一位清醒的笃行者,清晰地找到设计之“道”,构建起超越功利的空间审美维度。
鲜明的趣味和超级辨识度,是他为每一次空间设计写入的“意外惊喜”。在他看来,策划性才是商业空间的生命力所在。这种生命力落笔于空间中,或以视觉冲击,或以功能巧思,或二者交融,生成能直击人心的触点。不必以宏大的格局去强行撼动惊艳,更多以穿透灵魂的共鸣与顿悟去直击内心。他将内心的冷静思考与澎湃热情,皆转化为空间中可感知的情绪价值。坚守实用主义的原创设计观是笃定,通过空间向外输出的情绪价值又充满热烈。内与外的这种反差感,投射于设计中,恰恰是内心的细腻丰盈与表达上的自如挥洒。
脚步与精神的同时在路上,成为罗杨持续的生活与精神滋养。在他看来,感受是人生必修课,只有到不同的场域里,去沉浸式地感受不同状态的风情与人文,才能找到设计最本真的灵感源泉。于是,在设计之余,他将大量精力交给了用脚步丈量世界,穿梭于不同的城市,用视觉细品文化,在不同的场域魅力和深厚底蕴中汲取创作能量。每一次到达,每一步都不白走,在见天地,见万物中,生长出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丰盈热烈,然后在设计的时间轴线上以空间留下记忆拼图的印记。
(六)星光之下,静水流深
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,罗杨将设计视作持续生长的恒久事业。他把自己比作一棵树,深深扎根于设计这一方沃土,愿以时间耐心浇灌,舒展枝蔓,坚守“一生做好设计这一件事足矣”的纯粹信念。当下的到达,从不是长期主义者的最终归途。专注于商业空间设计领域的深耕细作,罗杨及他带领的秩合予美在餐饮和酒店设计上尤其成绩斐然。但他坦言,美业、零售、策展等更多元的实验性,未来将会更多出现在自己的发展蓝图之中。他就像一位勇敢的开拓者,不断探索着设计的边界,将创想的触角延伸到更多的领域。
成为中国设计星12强,乃至在决赛的台上继续聚光,对罗杨来说从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。中国设计星给予他的影响,不仅有舞台上的闪耀时刻,更在现实的长河中激起了层层涟漪,生长出深远而持久的长尾效应。在这场高手云集的激烈角逐中,与顶尖设计人才的切磋过招,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更高设计境界的大门,促使他不断突破自我,实现自我进化;而导师们专业且极具前瞻性的肯定与指导,如同一盏明灯,为他照亮了未来前行的道路,让他对设计方向有了更多的笃定与执着。
之于罗杨,中国设计星是飞跃自我的人生新舞台,之于中国设计星,罗杨燃起了一脉实验性的设计新语言。更值得振奋的是,罗杨的设计实验从未停止进化,无数个“罗杨”与中国设计星的故事也一直在书写。
策划编辑丨iDesign绝对设计
撰稿机构|清歌传媒